close

 

這齣戲年年穩坐最常上演的德語劇目寶座,看過不知幾次了,

總譜不改的情況下, 編導仍是八仙過海, 炫麗繽紛。

詮釋方法層出不窮,本身魔法童話的架構不斷跟劇場人招手:

一起下來玩玩看!

可是做的人千百個,相對的,導演會很怕這戲砸自己招牌,

這是什麼? 陳腔濫調! 遜斃了,誰誰誰的版本比這好多了!

 

恰巧今夏偶然間逛到共濟會博物館,前幾天再看這齣新製作時,

對某些細節 "喔~"了一聲,恍然大悟。

懂了莫札特在首演後寫給妻子信中所提,他最高興的是感受到了"無聲的鼓掌"。

這是莫札特的最後一齣歌劇,表象很白癡的情節,卻是深淺由人啊!

 

 

在逝去的年代裡,世界一度陷入失衡的狀態。

日和夜,陰和陽,決然的分開了。在夜的世界裡,萬物無法繁殖。

在日的領域裡,萬物得不到休養生息。

人類苦不堪言,卻無法知道,為何世界亂了秩序?唯有認為,這是一個詛咒。 

"魔笛"的內容,由夜后的女兒帕蜜娜被惡魔薩拉斯妥拐走開始,

王子塔米諾只看到帕蜜娜的畫像就深陷愛河,於是答應夜后去救出帕蜜娜。

帶著夜后送給他的魔笛及捕鳥人帕帕基諾啟程去救帕蜜娜,

慢慢劇情卻將絕對善惡做了轉變,拐走帕蜜娜的薩拉斯妥不只是惡魔,

也是德高望重的祭司,掌管白日。而夜后卻也是一心報復的壞女人,

陰與陽的拉扯, 能說誰善誰惡嗎?

狗血還是要灑一些的,這對戀人在經過重重的考驗及夜后的阻隢後,

憑著愛與魔笛的力量終於可以幸福的在一起。

王子塔米諾及捕鳥人帕帕基諾要通過種種試煉:

沉默,誘惑,以及水與火的考驗。

呈現十八世紀巴洛克時期的均衡、對立理念,

王子塔米諾代表純真、理想的一方,而捕鳥人則是追求物質享受至上的一方,

祭司薩拉斯妥也以其高貴的情操來感化夜后的報復心。

 

 

非常喜歡這個製作, 含中場休息近三個小時的動畫~

原本是 2012 年柏林喜歌劇院的製作,去了洛杉磯一趟,又回萊茵歌劇院,

歌者和樂團是每個劇院的班底,導演和舞台架構不變。

 

(照片來自劇院網站)

http://www.operamrhein.de/de_DE/events/repertoire/945444/opera

 

transformtransform5    

transform.jpgtransform6  

 

 

整個舞台全白,是動畫投影幕,

上面挖了幾個小門小窗,歌者被轉進轉出嵌在動畫中和動畫演戲。

像坐在電影院觀看奇炫的異想世界, 卻能享受現場音樂

1791 年在維也納首演的魔笛,還用最原始的佈景製作方式包山包海,

隱喻共濟會對科學機械的探求,和師法自然的人性修行。

來自澳洲墨爾本的導演 Barrie Kosky在看過英國動畫劇場"1927" 的演出後,

馬上跟他們談合作"魔笛"。

這個年輕的劇場巧妙結合默片與動畫,以有聲片問世的那年為團名。

1927 年大家並不看好有聲片,此團期許自己能走出一條新的路來。

負責動畫的是 Paul Barritt, 女導演 Suzanne Andrade 的打扮就很像默片女星,

呵呵~

 

transform2 transform4  

transform7 transform8  

 

水平垂直流動的動畫讓歌者在魔法森林狂奔,也在接受考驗時上天下地,

這些效果古早景片也做得到, 只是後台人工絞繩索累慘,

動畫比景片優勢的地方是可以拉遠拉近天馬行空, 破解重組,

而且前置作業完了就不用運一大堆道具, 反而輕便。

 

transform1 transform3 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後記:

盧易被動畫吸引,坐得住的時間更長,他非常討厭夜后這個蜘蛛。

呼!好在這輩子我不會遇到了:

不希望作天才, 也不希望當天才的媽媽。

小時候一直很厭惡莫札特,老覺得他的音樂平板又白癡。

年紀漸長,卻愈來愈喜歡他。

天真平板的表面,其下包藏了這麼多早熟的苦澀,和說了不如不說的憂鬱!

小時候完全無法體會這剛剛好的簡單。

可是人類社會是很喜歡"玩賞"天才的,其殘酷有時不亞於觀看奇珍異獸。

早慧的鋼琴家如阿格麗希和紀辛,都有過一段成名後的沮喪,

這是非關音樂專業的,"不必要"的抗壓不成功。

年幼的天才心智上還是個孩子, 卻不能庸俗地成長,

觀眾要看的是"奇觀"。

能夠平凡地該做什麼就做什麼,是值得感謝的幸福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ya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