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去聽了場管風琴, 整晚魔音穿腦。

十一月是追念死者的月份, 教堂裡的管風琴引人幽思。

 

這整個月有國際管風琴音樂節, 拿了節目表, 正想挑幾場聽聽。

發現今晚附近教堂就有很特別的演出,獨立於音樂節之外。

 

這座教堂陰錯陽差有四座管風琴,二戰後重建了大管風琴,

1950 年代想就近靠近講壇伴奏, 製了一架小管風琴,

就是有些老電影院還用來現場伴奏默片的那種,

旋即因它的有限,被人徹底遺忘。

因為此教堂的合唱團很有名,常常巡迴演出,

2000 年訂製了一架可移動的小管風琴, 到處帶著走。這是第三個管風琴。

而老式大管風琴是兩段式的,演奏者坐在中間, 身後還有Rückpositiv

很難用中文翻譯,是管風琴的一部分,

控管幾種聲響,這種老管風琴一直沿用到1700 年左右, 才出現一體的大管風琴。

幾年前教堂把這後段,加上了鍵盤閥門, 變成可以獨立演奏,

聲音酷似詼諧的土巴。

那座靠近講壇,被人遺忘了五十年的小管風琴,

差點被放到 eBay 以一歐元起跳拍賣, 卻鹹魚翻身:

2007 年因為教堂面對的馬路車子流量很大,

四線道加上有軌電車,這是五六十年前教堂重建時無人料想得到的。

大管風琴被震動得快毀壞了,請人費心修繕。

教堂管風琴師請修復師順便看一眼那快被丟掉的小管風琴,

發現零件都是上好的材質,費時慢慢清理調整,

琢磨出這塊璞玉!

它的聲音透著冷靜的優雅,透明度極高, 有空間的穿透力。

平時作禮拜都用大管風琴伴奏,只在音樂會聽得到它皇后般的聲音~

今晚四位年輕演奏家(二十五歲到三十八歲),

獨奏協奏重奏合奏,四人不停換位置遊走在喏大的教堂,

有改編巴洛克曲目,也有自己的創作。

現成為四架管風琴寫的作品,簡直找不到, 他們就捲起袖子自己來囉!

四人個性風格都聽得清清楚楚,像他們的樂曲一般多樣有趣,

本堂管風琴師在我眼中功力最高,我就坐在他最常演奏的鹹魚翻身琴後方,

欣賞他精湛如庖丁解牛般的技藝: 沒有多餘的任何小動作,

意到手就到,也無風雨也無晴,沒有年輕演奏者努力助跑的揮汗工作。

那鹹魚翻身琴就是今晚的獨奏家和指揮啊!

 

在德國聽管風琴不用上音樂廳,教堂音樂會大多免票入場,

散場後在門口收集樂捐,演出訊息就靠教堂前的布告欄。

幾年前我向一位教堂管風琴師繳束脩學琴,後來因為他另有高就,

離開埃森,我才中斷了上課。

以我的資質功力,只適合當欣賞者啦!

因為礙於我最大的缺點,也是最大的優點,

彈琴全靠一目十行,過目即忘, 強記識譜的小聰明, 彈上ㄧ句看下一句,

根本還沒摸到心手合一的門檻!

 

管風琴本身就是一個樂團,除了聲音上的豐富享受,

看管風琴演奏也是很怡人的,

且看演奏家兩眼看譜,看鏡子裡身後的動靜,

兩手彈雙層鍵盤,兩腳要穿全真皮底的皮鞋踩踏板,方便滑動,

在板凳上左右滑來滑去則全靠腹肌,偶爾還要緩過手來切換閥門,

你說管風琴師能不身材姣好又反應靈敏嗎?

雙腳有時要交叉踩音階,不踩踏板時腳也不能亂放,會放砲,

坐下演奏和站起離開時,以屁股為中心, 雙腳舉高轉進轉出,

所以演奏家的褲子都磨得光亮,哈哈!

心中倒是有一個疑問,當年來不及問老師: 為何幾乎看不到女的管風琴師?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管風琴
    全站熱搜

    ya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