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我出差過的同事客戶都知道, 辛苦工作一天以後, 我喜歡走路去最近的墓園逛逛。
他們常笑說:"你又要去看你的老朋友了?"
時間晚了, 一個人走在墓園裡, 鼻中聞的味道每次都不一樣, 因著不同植物? 還是因著不同的過往人生重量?
雖然有機會遇到時,也會去逛名人的墓, 巴黎維也納和聖彼得堡等地,
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很多小村中, 如你如我的小人物之塚。
只看到刻在石碑上的名字, 年代, 夫先死抑或妻先死?
名字壽命長短的背後,總令我腦中生起種種細節,勾勒得出家庭背景, 性格命運.....
顯赫望族與菜市場名都一樣躺平了。
有時看到設計很有巧思的形狀石材花木,曲水流觴,駐足讚嘆一番,
有時看到光禿禿的小方寸, 自言自語跟無人照管的主人慰問幾句,
有時輕喟一聲: "很多人尚無葬身之地呀!"
還有些時候看到俗又有力的令我微笑~~
德國的墓地付一次錢擁有二十五年, 包含專屬園藝公司的造景保養。
家屬有心去看的話, 帶束花或點根防風的蠟燭聊表心意, 沒有家屬去看也不會太糟, 有管理嘛!
可是二十五年後,園丁還是把骨頭挖出來放旁邊,請下一位風光入厝。
地小的山城就興層疊式的小墓, 樓上樓下偎依著頗為親愛。
現在也有樹葬, 價格居然更貴, 但是不立碑, 化作春泥。
很多活人還是習慣要有個憑弔的地方, 選擇替家人傳統土葬, 附帶教會儀式。
我覺得自己如果把骨灰灑在大海都有汙染海洋之嫌, 朋友說我天葬餵禿鷹最適合......
盧易爸只交代我, 哪一種方式都好, 選最不花錢最不麻煩的!
很多德國老人很健康時就都準備好了, 墓地預訂金額付清, 完全不想給子孫添麻煩。
盧易爸的外公就是這樣, 在世時就寡言孤僻, 後事自己料理妥當。
但是身為外孫的盧易爸覺得, 人走了其實不用再這麼統治二十五年, 管自己頭上長樹長草?
辦後事的人覺得怎樣方便就怎樣辦唄!
在墓園裡的長凳上坐坐躺躺, 仰頭看到的樹木都長得特別好。
天生我才必有用? 想著走著竟輕快起來.....
步出墓園通常會有很大的園藝店可參觀, 看他們研發的一些植物, 顏色和排列造景也有匠心。
常聽人說 "以結婚為前提來交往", 人的一生不也是 "以死亡為前提來生存"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