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ancis Poulenc 的二十世紀歌劇 (1957),以作曲方式來說,算老派。
當時大家無調性都玩得不要玩了。
可是緊拉慢唱中,如京劇搖板一般惶惶扣人心弦,
這是一齣講死亡恐懼的戲。
故事發生在法國大革命前夕,少女白蘭琪出生前,母親在馬車中遭遇暴民攻擊,
早產生下了這個纖弱的女孩,母親卻難產死去。
父兄雖對白蘭琪呵護有加,仍止不住女孩的內心恐懼,她決定進修道院。
病重的老院長,告訴白蘭琪: 對外面的世界有恐懼,進到修道院來也無法去除恐懼的。
真正的平靜無懼在人心中。
法國大革命之初,革命黨人就跟教會決裂,把教會的一切打成反動。
攻陷巴士底獄幾天以後,崇高的革命已經快速變身為恐怖統治,
迫害貴族教會一切傳統,白蘭琪身處的修院被凌辱,被關閉,
修女們被打散藏入民間,五年後修女被抓起來送上斷頭台,
這十六位修女殉道的一幕,成為歌劇史中很令人動容的一幕。
修道院被解散的幾年中,眾修女回民間過生活,白蘭琪其實沒馬上被抓進監獄,
十五位修女依次上斷頭台時,平靜唱著祈禱文"Salve Regina"
音樂中穿插著金屬摩擦刀落聲,每倒下一位修女,眾女的祈禱文升高一個半音繼續唱,
剩下白蘭琪修道院中摯友康斯坦絲 (性格和白蘭琪相反的小天使) 一人時,
白蘭琪從圍觀人群中擠上去,和她並肩就死,
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,白蘭琪經歷到"無懼", 終於!
這一景要處理得非常素, 不能花俏。
這段歷史在1930 年代寫成法國小說,浦朗克1950 年代接受米蘭史卡拉劇院委託創作,
青年時期放蕩不羈的浦朗克,一動筆就著魔似地停不下來,成了宅男。
無關歌頌宗教,這是普世人生,前幾年有位俄國導演把場景放在俄國大革命以後,一樣撼人。
上面的影片是史特拉斯堡 1999 年的製作,有完整的 "Salve Regina"
可是我更喜歡這次杜塞多夫的製作,
行刑一景舞台光明無限,倒下一個修女就落下鏗鏘一長條黑練,
白蘭琪倒下時,全黑幕倏然降下,革命群眾踩上舞台停格,在幽黑中。